很多hifi友之所以鍾情hifi,是因為『人有我有』,人家所謂的名牌蜜糖,他也設法弄一部來炫耀一下,hifi友不同於高爾夫球愛好者、電單車愛好者如此沉醉於『談天說地』、多管閒事(這似乎是他們玩hifi的唯一原因,他們可以為了爭論膽機靚或原子粒機靚一事而翻臉不認人)。
        我個人喜歡音響及音樂的動機是:音樂可以為我帶來很多歡愉,對於音樂,我可以勤於舞弄hifi器材。我新買進Audio Note M7 tube前級由於低頻表現非凡,令我對hifi器材的潛力另眼相看,它催促我去學習何謂真正低頻。在High End世界裡,低頻之頻率是在於150Hz以下,這也是我們較常接觸得到的。低頻共劃分為三部份;低音上段(70Hz至150Hz)、低音中段(45Hz至70Hz)及低頻下段(25Hz至45Hz)。       

        良好的低頻重播對hifi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一套系統爭氣與否,與此絕對拉是關係,但它偏偏又是最難玩得好的一環。功率的大小常會影響低頻的表現,如過於沉重、貧乏等。一般低於三十瓦的擴音機甚難在這方面作出保証,甚至形成失控及過度負荷的現象。事實上,擴音機對於低頻的發揮是會影響其透明度與衝擊力,當中因素包括電源大小,致使以很低的負載阻抗負責推動工作,在這一方面,揚聲器的表現是息息相關的。
        聆聽空間之大小乃決定低頻重播的表現。大部份的房間都存在著持續性的駐波而必須削弱低音頻率(如再加上喇叭擺位不當),不然,將難以重現量質感兼備的低頻。
效果說明:
動感:踢鼓及彈奏低音弦的衝擊力具有實牙實齒的緊迫感。
細節:在任何的低音域基礎上均能重現輪廓分明的音場。如此低頻有助於你提昇聽音樂的樂趣。
衝擊:低頻之瞬變一收一放效果顯著。
控制力:自由奔放的低音調子如君臨天下掌控手中。
殘響:無力的低音控制,過長的延伸常常造成共鳴峰值的結果,配搭不當或者房間駐波問題都會減弱殘響。
單調:低頻在狹窄的範圍內延伸,可稱之為單個低頻注解,大部份的系統都有這種狀況。
低音提琴:大部份的管絃樂之低頻段可下潛至32Hz,但相對爵士樂至多只是下潛至41Hz而已。
Fender低音:41Hz同樣是極限,唯其能量是集中在第二泛音,82.4Hz。
風琴:介於25至32Hz,偶爾會下潛至16Hz(但在此頻率內相對能量亦非常稀少)。
踢鼓:豐富的能量介30Hz至80Hz之間,無論搖滾或爵士低音鼓的頻率能量較高於管弦樂之低音鼓。
定音鼓:能量集中於低音上段及低音中段,介於75Hz至200Hz內。
        以上是個人在hifi上的體會,真相始終是真相,不容狡辯。在結束此篇文章前,我想說明的是,玩hifi必須在開心的大前提下玩才有意義,因為擺在眼前的是十種不同紅色的比較,那一個會是更美麗呢???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