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來函,提及第23期影音風雲,剛好是六週年紀念,邀筆者撰寫一些喇叭事項。此外,我也想起了今年是千禧年,亦是新世紀的開始。回首起來,沉迷多年於音響器材的日子也沒虛渡。玩音響對我來說,最大收獲是提昇了對音樂,特別是交響樂,進一步的認識;同時,我快樂,愉快的音符伴著我;我失意,辛酸的音樂激勵我。我們一生不多不少與音樂有連繫。印象最深是好多年前一晚,家父把托人從中國買回來的小型類似圓形琵琶樂器,深夜獨自一人在彈奏,此情此景使我愕然,因父親是一位早年從中國南來的生意人,從來沒提過他會玩樂器。現在他已去世多年,但那晚的音符卻永遠留在我心中。
        面對林林總總的音響器材,發燒友有時也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抉擇。音響組合最後環節是喇叭,我認為在玩音響歷程中,最重要是要挑選到一對適當的喇叭。在這週年刊,這篇有關音樂與喇叭,希望能對一些有心玩音響的讀者有所幫助,這也是我如何衡量的一些概念。

重播音樂,一般玩音響者都會說要準確性為重點。
        人類聽覺,最易被不尋常的頻率所吸引,例如打破杯子的音頻或掉下一件重物件。很自然的,當聽到一套音響音頻,特別強調高頻或光亮的音色,又或者樂器比較趨前,就以為找到了自己準確的音響。相反的,一些聽到暗沉和高頻不顯著,會說非常富有音樂感。對於前述兩種情形來說,經常會出現在一般音響組合裡,嚴格來說,這兩種極端差異都不對。甚至,某套音響具備很高的高頻和很低的低頻效應,也不一定代表了最佳組合;如果真的是如此,作曲家只要作了一首涵蓋最高和最低的樂曲,就被公認為最美麗的音樂了。
        我喜歡原汁原味樂器的音樂,尤其是現場演奏。雖然欣賞音樂,沒有一個正確的定義,但某些準則還是不應欠缺,才可能指引聆聽者去好好欣賞。若音響系統配搭理想,在播出一首錄音出色的音樂,應可想像出當時演奏情況,也可聆賞到音樂的精髓。我試舉一些個人的音樂重播的準則,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作為第19期(影音風雲,五週年刊)音樂重播的延續篇。

如何看待一件音響器材或全套音響組合?
        各人準則不同。我會從場景描繪開始。在這範圍錄音師掌握了一切資料,如果他無意將場景重現,我們也永遠不能將之實現。又如果音源已持有,我們的器材也須準確,才能重見天日。在這方面,喇叭比起其他器材,要更經得起考驗,原因是它較容易出錯。一般來說,早期的RCA和Mercury品牌的古典曲錄音都擁有音場的空間感,各組樂器在管絃樂團中分佈得清楚。Mercury普遍上會將場景稍為趨前一點。另一個著名品牌,DGG的古典音樂,雖然樂器分配得不錯,音場空間感比起來就暗然失色。極有可能,錄音因採取多軌和動用了多支麥克風錄取的效應。最明顯是聆聽之際,覺得錄音音場與聆聽室的空間分隔不顯著。但這並不是說DGG的錄音不對,從純音樂的角度來看,並不會阻礙你去欣賞,只是從另一面去詮釋音樂。譬如下列一張頗熱門的CD(DGG 437 5442 『Carmen Fantasie』 Mutter/Wiener Phihermoniker/Levine)的錄音。對於一位小提琴手,會非常樂意去接受這般錄音,主要是小提琴靠得很近,全部細膩弦線聲表露無遺。但作為一位忠實現場聽眾,就不能全盤接受,或者還會抱怨錄音不夠現場感,而說小提琴太誇張了。我觀察器材,會盡量要求各別品牌錄音的不同情景資料反映出來,特別是在查察喇叭表現能力。但在嚴格一點來說,RCA或Mercury某些高難度片段,也唯有等待本人的器材升級到昂貴組合,才能進一步詳細檢視。有時,偶爾遇到高級器材,我會借機會以高標準要求來印證這些錄音。普通音響組合,DGG的錄音效果會比較容易受落。
        除了古典音樂,我也偏愛流行歌曲。有時候,輕輕鬆鬆坐著去欣賞也蠻有意思。常見的流行歌曲錄音,以近距離錄音為主,錄音實況不會全部提示出來。但這樣的錄音,也不是全沒好處。收錄不錯的錄音,樂器會一件件浮現在聆聽室,歌手出現在面前,好比蔡琴佇立向你輕唱『訴衷情』,張惠妹載歌載舞,搖擺唱著『牽手』。這些動人畫面,在腦海隱隱約約出現在音場。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