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器材,我對音色詮釋也極留意。音樂結構其中之一因素,為樂器發出的聲音(音色)所組成。倘若音色失真嚴重,那裡還有音樂可言。雖然一般發燒器材,還不致於將木吉打變為電吉打或大提琴發出小小提琴聲音,但我還是很小心去分辨樂器與樂器之間的微妙區別。在古典音樂演奏,指揮會堅持某部份樂譜應由某些樂器來表達,譬如華麗及柔和的高頻分配給小提琴去擔任。話倒說回來,目前我們的音響器材還沒達到完全沒有失真的水平。在不同程度失真之下,它們無形中添加了自己的音色。它們有時掩蓋了一些音樂原本的音色,有時增添了一些上去。喇叭在這範圍也最容易出錯。若聽到一首鋼琴演奏曲,而不像鋼琴在演奏,我相信你也像我一樣,沒興趣再聽下去。蔡琴、王菲或Mary Black的聲調走了樣,你我他會一樣不考慮去買那些器材。

喇叭的均衡音頻,是另一項我所要求的目標。
        音頻均衡的準確性,可說是喇叭生產者最大的考驗。有時,經過一段時日,他們才發覺自己的產品不對勁而作更改。例如Grand Slamm MK IIA和Thiel 7.2早期者的高頻有較突出之嫌。乍聽之下,動態充足,場面非常生動,但不耐聽;過後察覺到樂器音頻不實際,位置也不夠穩定和準確。發燒友與喇叭生產者沒有分別,每天都想求得到盡善盡美的器材。但往往器材刻意呈示某些音樂部份,反而成為缺陷,例如連接不妥的高頻或低頻,沒有泛音的強烈中頻。這些不自然現象,讓人產生幻覺,以為是真實感提升了,又那裡知道與真實音樂背道而馳。
        說了一大堆,或許以為我在吹毛求疵。可能,說不定,我所要求的比許多發燒友還低,我的音響系統,只要耐聽,音色不光芒和不生硬,各種樂器的位置和定位可分析出來,還有最好不要攪亂基本音樂程序的回憶。好像重播音樂之際,可捕捉到我現場聆聽過的音樂點滴,我就很樂意去欣賞。譬如Gala Stradivaris Concert Recorded Highlights『Franz Schubert Adagio & Rondo in A Major (D438) Start Records SGCD 13』金碟。舒伯特(Schubert)的音樂,一般被稱為靈感特別豐富的樂曲,短篇音樂都非常出色。在這裡,獨奏首席小提琴手的旋律輕快,樂段由其他樂器襯托下,對比適當,他與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組緊緊相連,但音像分隔清楚。整體樂曲連綿不斷,毫無保留,顯出流暢的輪旋曲基本特性。在美妙的弦聲中,叫我如何不陶醉在前半段較慢而後半段輕巧的節奏。這張CD全部數碼錄音,器材配搭格外留意,真實現場感才會重現。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