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我買生平第三套HiFi,為了慳水慳力,我跑去新加坡森林大廈各大HiFi店,以期一舉聽盡一早盤算好要買的菜單,在那裡,同一間店就有大把牌子供試聽,我不能忍受當時專賣High End,各店專做自己代理品牌的Adelphi那種聽不到雜牌軍器材一起示範的方式,而且走多幾條街就可以平一成有多。我知道,當時大部份懂得精打細算的發燒友都會去森林『探路』,所以我經常碰到熟人。
記得當時正值高燒,我『狼』到用完全全部積蓄,買入一套PS Audio 6.1 + Delta 250前後級、Denon DCD-3500及ProAc Mini Tower,究竟所為何事,要用兩萬多元全部身家去投資一套Mid Fi?
其實我當時並不需要這套東西,因為我當時還有另一套Musical Fidelity A1合併機、Philip CD-850及Rogers LS 3/5A,我究竟做甚麼事如此不滿足,原因是我在買機之前幾個月,到過友人那裡聽HiFi,當時他就是用ProAc Mini Tower播一張Four Play,曲目是Max-O-Man,我居然聽得眉飛色舞,不論節奏感、中低頻的衝擊,甚至音色我都很滿意,我問他是何者的功勞,他答稱Amp和喇叭都有。
我回家開機,發現A1 + LS 3/5A相去甚遠,除了音色厚潤這一環,我搞到幾晚睡把著覺,後來決定照飯煮碗,以此喇叭作為主要器材的一套體系,就這樣誕生。一張Four Play令到我『咁大徒』,實在連我自己估都估不到。
(話說當年,該店開啟我指明的系統,播放Four Play同曲,頗有『老友重逢』的情懷,令我有一種『不會買錯』的感覺。)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Four Play迷,我第一次聽到他們的CD是在Adelphi四樓的Auvi試音室(現已不存在),我初聽即驚為天人,最難得的是首首動聽,錄音不俗(我是指美國版)。很多所謂發燒碟其實很揀機,當Background音樂聽又不行,我最怕這種碟。
九三年Four Play又出了旋律不輸,音效卻更好的Between The Sheets,依舊是同一班底,這裡稍微介紹一下,Bob James、Lee Ritenour、Nathan East及Harvey Masan這四人其實全來自不同公司背景的Fusion Jazz新派爵士(可稱之為流行爵士混合的一種演奏風格)的琴鍵、吉打、貝斯、鼓手等當代好手,他們各人的佳作如林,由於相信大家聚在一起能併發出更燦爛的火花,在製作人Bob James的帶領下,一同走入錄音室,造就了這兩張偉大之作。
個人覺得Lee Ritenour是Four Play靈魂中的靈魂,何以見得?首先,我雖是Four Play迷,然而泛指頭三張,其後,Lee離隊,Larry Carton的加入馬上覺得魅力盡失(此人的老態作風令人昏昏欲睡),毫不叫人興奮,導致九八年的『4』及九九年的Snow Bound銷路大跌(後者更是慘不忍睹),反之,九七年的Lee Ritenour Alive in LA一樣大把人買,不由你不信。
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動聽』的三張Fusion Jazz,除了算CD時間覺得『抵』外(十一首六七十分鐘長),四人合作默契十足,條理分明,音樂旋律說服力高,縱橫交錯,密度疏而不漏,有抒情亦有強大氣魄,正由於如此,九五年我在已倒閉的Landmark Audio(Golden Landmark)那人多又狹窄的試音室看到電視上(如沒記錯的話,應是第五波道)看到Four Play的錄音室現場演奏版的畫面時,我即發誓要找出Four Play的LD影碟版方罷(當時DVD還未上市,而我的LD影碟收藏中也全以音樂歌曲為主),因為我覺得,就算CD聽得幾過癮,但如果有畫面輔助,則應該妙到絕頂。
時光如飛而逝,這張集合四大Fusion Jazz的好手DVD版,我前年竟然在Audio Jas的試音室發現它的蹤跡(還是日本版),封套上清楚註明是Vol.1,轉去背面,原來只得六首曲目(都是第一、二張的選曲,發行於一九九八年。)。難怪還有第二集。此碟乃非賣品,最慘的是,代理告訴我,此碟在星馬遍尋不獲,他們這一張也是在日本搜羅回來的。
我這世人最大的心願是買齊Four Play的DVD,既然不輕易買到,我唯有托人去日本『抄』,貴貴都買。
足足一年,我才收到朋友在日本寄來的DVD,我的運氣不俗,第一、二集齊備(總共只有十二首曲目,我所喜歡的Once In The A.M.和Anthem並未落到(此兩張DVD的收錄時間比Elixir早一年,一些輝煌曲目自然無緣耳聽目睹)。
我已經不須談及這兩張DVD的素質,我只是想說,與我收藏的任何音樂影碟相比,皆潰不成軍(高手就是高手)。
在此提醒各位,此雙碟亦有港版推出(包裝一如賣十多元一張的翻DVD),相比日本版,音效差上十萬八千里。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