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天書讀天書都是一般初哥所為,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但是,自從認識了新柔一帶幾位寫手和大師級人物後,才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啟蒙,使我真正了解到一些Hifi專用名詞,同時也令我不 再兜圈子走Hifi冤枉路。 發燒初期,初哥們都靠一些天書無師自通,但到底是通還是不通,實在是連自己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些Hifi寫手們大多行文簡潔,形容詞深奧,真的像天馬行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時 ,一篇文章在細讀了好幾遍後仍不知箇所以然。只因,寫手們所形容的意境是一般初哥所未達到的境界;所以初哥們自行磋磨期間,把一些Hifi名詞誤解了。所以,在此我希望可以用一些最淺白的詞語和例子來說明一些初哥們常誤解的Hifi名詞。 其實大多初哥對一些較直接的Hifi名詞的領悟是對的、正確的。就如一些從字句上就可明白的名詞,如定位、動態、瞬變、通透、細節、分析力、音場等等。最近我走訪了十多位初哥,發現 他們對另外一些較抽象化的Hifi名詞就不易辨別了,如結像和緊聲的對比、活生感和混亂音場的對比、厚聲和結像大和口型大或薄聲的對比、音樂感、柔和感和模糊感的對比等等。 結像好和緊聲的區別 初哥們喜歡用大磚塊或大沙袋等重物壓在器材上企圖得到更好的結像,其實這是個得不償失的作法。許多大師曾現場示範過這方法的害處。當重物壓在器材上時,乍聽之下,感覺每一個音符都變得很短促很緊,它們不能再自由的延伸和擴散。這給人誤以為是結像好了,定位也更清楚,人聲和樂器的空間更大,音場也更通透了。其實以上都是錯覺,如果音場裡的音符都未達頂峰期而突然中斷,就失去了連貫性和殘響。歌者短字短句地唱,像極了讀書,那又如何表達應有的感情呢?接著再聽,連高頻延伸時應有的鬆化感也被繃得緊緊的;如鼓皮重擊所應有的餘韻也沒有了,音場死板板的,這種沒有活生感的音樂那裡會吸引人呢? 活生感和混亂音場的區別 一些不會處理音波反射的初哥把他們混亂的音場和亂竄的聲音誤以為是活生感,其實要把音場玩得活靈活現是非常難的。 活生感不只要有良好的定位支撐開聲,高手們都被那重播效果之差笑個人人見牙不見眼。把器材移整齊都嚴重影響聲效,當時的我真是覺得不可思議。一直到年前我認識了一位華樂西洋樂 兼修的大師,他不厭其煩的在他的系統裡示範了這效果。他把某一器材以不超過半寸的距離移進或移出,或改變器材的角度,音場卻大幅度地變闊變深或扭曲,令人大開眼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把承在他那土炮系統內的自製水晶釘以不移動而只自轉的方式示範了音質的變化。領教過這境界的新柔一帶的發燒友肯定不下數十人,其受過他的指導和恩惠的人也不少。 初哥們的系統如果沒有以上優點但有所述缺點者請別氣也別羨慕大師們的系統。因為你們的耳朵構造和大師是沒有分別的,玩Hifi須訓練更為重要的是判斷力,要多思考,不可以衡量時間的 短長,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師。玩三年和玩了三十年的進度是不可比較的。有些老手摸索了二三十年只可登大雅之堂而與Hifi藝術聖殿無緣。只要對原聲加深認識,再找些名師指點,走對了方向,就可以玩出自己的風格了,如還不成功,那也就算了,聽多點音樂吧!其實,不是人人都可成為藝術家的。 各方前輩如不同意晚輩的觀點,請來電指點(02-93875103),畢竟晚輩只是一名初哥! 著,還需要許多的因素。比如兩三種同一方向但前後不一的樂器同時發聲,它們之間也要有良好的空間間隔著。它們就像各自被一團空氣包圍著,絕不重疊或互相干擾;而且動態要好,音像也絕對不可虛浮,要有明確的細節和引人的音樂感陪襯。如能做到各種音符在各自的崗位融洽地發聲,才能算是活生感。 厚聲、結像大和薄聲的區別 很多初哥把厚聲和結像大混淆了。厚聲是需要有良好的結像力和質感構成的。它給你的感覺是很有肉的、很渾厚的,就有如一粒鉛球似的,相對結像大的音像絕對不可稱為厚聲。結像大或口型大多數是擺位不當或擴音機控制力差所造成的。它所給你的感覺是質地很差和很薄的,就好像把一枝針刺下去就會破洞的漲汽球。薄聲和厚聲的區別也就更容易了,你拿Nat King Cole和Janis Ian的歌聲比一比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