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友都知道,不同線材放在任何器材上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近年各類型的線材大行其道。如今,連很多大型音樂廳的物主也知道線『很重要』。根據這位物主的體驗(即早前報導過的那位在Sri Damansara開創先河的『民用器材打入音樂廳』的物主),一般音樂廳都不會用甚麼發燒線(因為看不到),是以容易忽略了過去,也由於整個龐大的音樂廳若一一用上發燒線,數目字必然很可觀,肯定不符合『預算』。 但從實際的情形來說,連接所有器材的『神經線』,若然不夠班,素質上必然會大打折扣,這時候便需要一款合適的接線,不用說,線材是越貴的越好。為了符合經濟效益和達到預期的美聲,物主摒棄了先前所用的Belden而果敢啟用Supra Ply 3.4/s∼這款在英國What HiFi連拿五顆星的當紅名線,一口氣採用四卷共四百咪長,連工包料投資約五萬餘(包括新添一只B&W Nautilus HTM 1 中置,售價萬餘元,在許多人來說,這筆錢已足夠他們買一套不錯的中價HiFi系統),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一拆一裝,就不見了一筆。 然而,對於充滿發燒智慧的物主,Supra Ply 3.4/s從改善聲音素質的角度而言,極可能是此別樹一格的音樂廳的一項明智之舉。 Supra Ply 3.4/s的外型雖不及時下High End導線般壯觀,在其內只有2 x 3.4mm的『內線』,若然如此,豈非用一般線即可,甚至不用換?因為,在肉眼見不到的天花板上,滿佈各類導線所產生的電波或電訊的干擾,諸如電話、電燈、冷氣機等等不利HiFi的『兇手』。 不用擔心,Supra此線已替人想到解決方法,它在說明書裡亦提及Ply 3.4/s的『S』字代表著Screened,乃專業用導線,Supra另一款Ply 3.4則是供應一般發燒友使用,也就是沒有Screened這個設計的。Ply 3.4/s除了有防磁設計外,其最大特色是多一條搭通放大器的地線,Ply 3.4/s能在疾走五十咪後(一卷分成二段,每一對喇叭均跑Bi-wire,包括兩只中置及一對前置)後仍保持高度傳真,主要原因是它完全杜絕了各種電波的干擾。這也使人相信,Ply 3.4/s用在一般發燒友系統也應有分別的。 Ply 3.4/s一咪訂價七十餘元,發燒友必定愛上它!
Supra Ply 3.4/s大法 Theta Dreadnaught Supra Ply 3.4/s Bi-Wire(每邊五十咪)去B&W Nautilus 801 x 2 Theta Dreadnaught Supra Ply 3.4/s Bi-wire (每邊五十咪)去B&W Nautilus HTM1中置 x 2
此間的『採購部』未買之前,用了兩三個月時間試探,在其中一對喇叭上用了Ply 3.4/s,因為靚極(聲音開揚)才覺得Belden沒甚麼值得留戀,才決定換,數天之後(全部安排妥當),Ply 3.4/s的表現更超卓,特別是低頻的控制力、動態表現,以及中高頻的透明度。 負責此工程的經銷商也替一對B&W 801加裝了一個木座,並把它與HTM 1中置從隱蔽處移上舞台,變成了源自發燒友∼近乎相同的擺位方法,這還可以使主人家臉上貼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