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早上,老吳打電話來問我是否要看當晚在新加坡大會堂的一場音樂會。那是一場由兩位中國女歌唱家和一位新加坡歌手擔綱、客卿指揮王永吉(中國)指揮新加坡華樂團伴奏的演出。 自從新加坡大會堂重新裝修之後,這是我第一次踏足其間。音樂廳的舞台呈弓形。舞台前是12排水平座位,其後是約六十度(個人判斷)的斜坡席,大概有十多排座位。我們坐在水平席第11排(J)的中央。 當晚的聽眾約九成滿,中老年人很多。曲目通俗,主要是中國民歌和中早期的電影歌曲。 開場的是合奏曲『鬧花燈』,喧鬧的打擊樂帶動了音樂會的氣氛。舞台左後方的打擊樂和右邊的彈撥樂交錯形成鮮明的定位感;胡琴和低音笙則填補了其中的空隙。指揮牢牢地控制了整曲的強弱對比和彈跳力,使樂曲更富歡樂性和音樂感。 乍聽之下,整體的平衡度甚佳。打擊樂響而不刺耳,但胡琴聲稍暗,低音協諧但不豐滿,音場深度感不太突出,這可能是當晚的聽眾接近滿座,吸音較多,使到殘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縮短所致。 第二個曲目為中國歌唱家于麗紅獨唱兩首歌曲,令人意外的是她帶著個無線咪出場。一般上除了戲劇或舞蹈之外,歌唱多用有線咪。可能是無線咪的緣故,于麗紅的歌聲在高亢處顯得有些刺耳,音色也較弱;不像大多數現場女高音的高而圓潤。 緊接著的新加坡歌手陳建彬用有線咪,其聲音比較在下半場時用無線咪有很大的差別。用有線咪時,他的音色較厚,呈現更多的細節,音樂感也很好。用無線咪時,喉聲的細節減少,聲音較厚,音樂感也少了。 無線咪的缺點在於低頻和高頻處的響應不夠完美,而且還要經過接收器還原,所謂多個香爐多隻鬼,當然使歌者的音樂味表現打了折扣。 作為獨唱或二、三重唱的伴奏,樂團的音量並不喧賓奪主。在指揮的引導下樂團和歌者的配搭天衣無縫,不像有些大型樂隊伴奏時常常掩蓋了歌聲。這是一次配搭很好的演出。 為了作出客觀的比較,我和老吳看了另一場演出,(五月廿六日的大師系列『笛、蕭、 勛』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樂隊,聽眾約有七八成滿。感覺上該場演出的音色較為明亮,低音更為豐滿。這証明了室內的吸音多寡左右了音樂的重播表現。所以發燒友在音響店裡聽得很滿意的器材,一搬回家裡就因為環境和配搭的不同而死得很慘。 要營造理想的音響重播,其中有關如何調整音響室的吸收(Absorption)和反射(Reflection) 特性,揚聲器擺位的效果等都是深奧的學問,非一朝一夕能達到目標。 作為音響發燒友,筆者認為多聽現場演出能提高對音樂的鑑賞力,更了解人聲和樂聲的特性,並因提升自己的音響系統。
|